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胡海峰: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
发布时间:2024-06-25       浏览量: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基于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果,全面分析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系统阐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他进一步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系统总结概括为“八个坚持”,即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金融的本质是什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以及新时代如何构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破解金融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科学阐明金融的本质和根本宗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论述中,强调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基础地位,金融始终处于从属关系,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从属于实体经济,通过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发展壮大。这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将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为进一步认清金融功能定位、推动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金融是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货币和信用的产生来源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需要。早期金融的功能仅限于支付手段和交易中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持续增加,早期金融所具有的简单的支付和中介功能,已不能满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功能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支付中介功能扩展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收入分配等多重功能。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元,从国内市场延伸到国际市场。可见,金融体系虽然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金融演进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其形态和功能多么复杂,在本质上仍然只是价值的符号。实体经济始终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依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来推动自身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资本的起点是生产劳动,金融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生产劳动。在信用制度和权证制度下,虚拟资本会导致金融业独立运行,但这是“一种假象”,有价证券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只有实体经济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货币只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价值来源于服务实体经济,其活动只与已经实现的价值有关。因此,实体经济是金融价值产生的源泉和物质基础。虽然金融资本可以通过自我循环、以钱炒钱产生利润,但最终的利润来源仍是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恩格斯曾经就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进行了批判,他指出资本市场上到处是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此时涌现出的股份公司“只有一个目的——把股票行市高抬一时”,“股票投机是把积蓄不多的人的好像是、而且一部分也实在是自己挣得的钱装进大资本家腰包里去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实体经济活动也是金融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金融便失去了可以配置的资金来源,对实体经济的优化配置并实现自身发展壮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深刻揭示金融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化了对金融与经济两者关系的认识,从原来仅强调金融对经济的单向促进作用,转向强调金融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和核心,实体经济是金融的肌体和根基,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一方面,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两者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局面。另一方面,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会背离实体经济,打破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均衡状态,产生金融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金融之所以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自我循环,其根源在于虚拟资本的逐利性、套利性和投机性。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的日益成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为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杠杆,使生产和消费能够不受自有资金的限制而取得跳跃式的增长。然而,资本的逐利性、套利性和投机性,驱使金融活动成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经过投机者的多次“翻炒”与“加热”,往往导致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侵占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形成虚假的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经济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力,便会引发信用危机,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马克思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货币危机——与现实危机相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表现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热衷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金融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迟早酿成危机。”因此,推动金融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其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始终是根本,任何时候都要避免金融过度膨胀,抑制“脱实向虚”。

  尽管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要求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保持紧密联系,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始终强调金融的本质、宗旨、天职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无论发展到哪里,最终都是回归实体经济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检验、评估金融改革成效的标准,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正确把握金融的本质和特点,尊重并运用金融发展规律,认真学习、借鉴国外金融发展的实践做法和成功经验,并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切实提升金融服务理念、能力和质效。在支持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中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25日第3版,作者胡海峰,系98858vip威尼斯下载金融系主任、教授)